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摘要 : 余永定、朱海斌等学者均提出,央行可以降准,释放2万亿或者更多的存款准备金,财政部发行等额国债,置换(回收)央行向商业银行释放的存款,防止出现2009年的信贷扩张。此时,财政部发行的国债,优先用于整体性减税,也可以支持三农领域、棚户区改造、技术改造、基础设施等领域。虽然政府一时背负了债务,但保证财政收入增长,维持政府对经济社会的控制力,还可以降低全社会的税负,为未来的税收增长留下火种。

 

近日有媒体透露,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预计同比增长约8.6%,这意味着自1991年以来全国财收增速重回个位数时代。在此之前国税总局公布2014年税收总额超过10万亿,但同比增长仅8.8%。已公布数据的省市中,至少有五省份的2014年财政收入未完成年初预算。

政府很久没有体会到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滋味了。分税制改革以来二十年,财政收入的增速一直都保持在10%以上,而且绝大多数年份都在15%以上,哪怕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困难时刻,财政收入增速最低都在14.2%。从1994年到2013年,GDP增长了10.8倍,而财政收入增长了23.8倍。

财政收入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增长乏力。中国财政收入以流转税为主,前五大税种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、营业税、进口相关税种、消费税,除企业所得税外均为流转税,经济周期直接影响税收的高低。历史经验表明,财政收入的周期与经济增长同步,其波动幅度还要高于经济周期。经济繁荣时,财政收入的增速的变动率高于GDP增速的变动,而经济衰退时,财政收入增速的衰退速度也要快于GDP增速的衰退。

据官方口径与主要机构的预测,2015年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,低于2014年的7.4%,甚至会低于7%。2015年房市会依旧低迷,尤其是三四线城市,不仅新的土地卖不出去,庞大的库存如何消化都成问题,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会进一步缩水。这意味着2015年中国不仅整体很难完成8%的财政收入增长目标,政府性基金收入(以土地出让金为主)还会出现较大幅度的缩水。这将使得中国广义口径的政府收入会出现有史以来的负增长。

在过去二十年的财政黄金时代,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4年的10.8%上涨到2013年的22.8%。有钱的时候,政府可以任性,既要盖政府大楼、给公务员涨工资,公务员队伍逐年膨胀到今年的717万人,当然,有钱的财政也给老百姓全覆盖了医疗保险、连涨了退休养老金。

然而,未来的政府恐怕要面临着长期财政收入增速乏力的局面。虽然在2013年财政收入仅占GDP的22.8%,但这仅是一般公共预算,宽口径的政府收入还包括政府性基金、社保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,这四类政府预算在2013年的收入合计20.3万亿,占GDP高达35.8%,也就是说,每年创造的财富,有35.8%被政府拿走。如果再考虑两桶油、国网及电信等国企,他们庞大的营业收入并未形成利润上缴国库,而转化为国企员工的高收入与内部浪费,具备了再分配的功能,政府攫取的社会新增财富已然过多,很难继续保持过去的增速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应该怎么办?取其下策是力保财政增收。近年的财税部门年中会议,都是部署、督促地方完成预算收入目标,如去年年中,国税总局局长王军强调“在堵漏增收上下功夫”,副局长丘小雄要求“千方百计完成收入任务”、“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”、“有序曝光重大税案,有效发挥震慑作用”。在这种工作思路下,收过头税、超收的现象屡禁不止,在2012年,沈阳市更以运动式罚款为财政创收手段,全市出现大面积商户关门避检。这时的企业更不愿意投资,这无疑是对经济增长的再一次伤害。

那何为上策?在经济下行时,政府应当尽可能的减轻企业经营的负担,让企业轻装上阵,企业渡过危机,未来的税源自然也无问题。2014年,政府为小微企业减免了增值税等税共612亿元。考虑到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下的企业,增值税及各类附加费,税率不到3.4%,再考虑所得税等,纳税的小微企业年营业收入大约为1.5万亿,只有中石化2013年收入的一半。

按前述计算,目前35%的平均税负(边际税率自然更高),中国显然处于拉弗曲线的另一端:税率超过了限度,以至于提高税率会减少政府收入,而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,扩大税基,税收收入反而增加。

 

就具体操作而言,余永定、朱海斌等学者均提出,央行可以降准,释放2万亿或者更多的存款准备金,财政部发行等额国债,置换(回收)央行向商业银行释放的存款,防止出现2009年的信贷扩张。此时,财政部发行的国债,优先用于整体性减税,也可以支持三农领域、棚户区改造、技术改造、基础设施等领域。虽然政府一时背负了债务,但保证财政收入增长,维持政府对经济社会的控制力,还可以降低全社会的税负,为未来的税收增长留下火种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聂日明

聂日明

33篇文章 8年前更新

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。关注财税体制、金融自由化、城市化。

文章